English

IT项目也有“豆腐渣”工程

1999-12-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彦民 我有话说

外资的和内资的IT企业之所以“哄抢”政府采购项目和计算机工程项目,最大的好处在于“抓住一条线,可以吃住一大片”。IT项目招投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醒人们:

今年年初,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举行了计算机设备的公开招标,共19家主要IT厂商参与了此次活动。从表面看,这次招标的标的不是很大,仅涉及计算机57台、计算机辅助设备18台,但它却是中央政府第一次面向全国各大IT厂商的公开招标,因而被称做“’99IT第一标”。自此,IT产品政府采购的规范化运作拉开了帷幕。然而,如果仅仅将投招标视作一个程序问题就大错特错了。

“捷径”与陷阱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为IT行业大买家的政府机构,的确给IT行业带来了大笔定单,包括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2000年问题、事务管理、设备改造、网络系统建设等各个方面。随着“入世”脚步的临近,在IT商家感受到日益迫近的压力的同时,对以规范化采购为代表的IT秩序的认识究竟停留在何种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计算机与相关设备采购,以及系统集成项目一直是IT领域争夺的制高点,可以说,这是商家“经营业绩”的最终体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争夺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桌面以下“白热化”地进行着,各个商家都在积极寻找着各自的最佳“捷径”。

但事情还不仅仅是这么简单。投招标程序缺乏严密性、公开与公平原则的失衡以及一定范围的“暗箱操作”,是导致商家企图走“捷径”的诱因。但采购者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技术部门的附庸地位以及忽视、甚至无视专家意见的行政独断,更是令走“捷径”者喜上眉梢的原因。

在IT采购与项目投标中,外资企业一般处于IT产品供应链的上游,品牌形象和技术实力都给人“财大气粗”的感觉。然而有心人已经发现,外资公司除了做产品的“本地化”包装之外,他们的“公共关系”也十分本地化。在国内市场摸爬滚打几度寒暑之后,外资公司便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学会了专攻各大部委和政府机构的“跑部前进”,并且把“免费赠送”等善举与“春种秋收”紧密相连。

本地提供采购解决方案的公司,自然更加注重发挥“本地优势”,高举“做行业不做企业”的大旗,以比外资公司更加独到的“人力资源”,自上而下地搞“关系集成”。

更有甚者,有人称做系统集成市场的人,都要练一种“搞人”的歪功,桑拿按摩、出国旅游、红包回赠等等,不一而足。一旦有某某项目的消息,大家闻风而动,各显神通,局长、副局长、信息中心主任、财务主管一一“搞定”。在价格上“互相撕咬”的结果虽然看上去是“渔翁得利”的好事,实际上由于不合理的恶性竞争,使得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顺利开展都成了问题。

“关系集成”的一种结果就是,中标者拿到的项目像“鸡肋”,招标者得到的工程是“豆腐渣”。

经历90年代系统集成的大浪淘沙之后,IT企业似乎获得了一个“真理”:系统集成商的行业背景、政府背景和人缘关系是比其技术实力、服务质量更为重要的资源。对大多数集成商来说,没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就意味着与大多数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项目无缘。这也许映衬了这样的事实,在国内计算机技术的行业应用中,政府机构的导向与“左右能力”还很强。

不过,令集成商偷着乐的事情还不止是有“捷径”可寻。毕竟用户的“眼神”不大好,这正是机会。设备采购的价格问题虽然敏感,但对外行而言,买大型机买数据库买路由器与买汽车和空调相比也差不到哪里。于是“堤内损失堤外补”,能不技术交底的就不交底了,从技术服务费上再赚回来。根据可靠的资料,IBM公司在市场上非常知名的AS/400,虽然用了多达8个CPU,但在处理大型文件时磁盘输入输出仍然采用串行方式,系统运行效率极低,虽然有更先进的技术,但就是不主动提供给用户,因为这正是他们第二次、第三次赚钱的机会。

还有一个事例,某部委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建设全国性的网络信息系统,自然需要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于是数得过来的几家大型数据库公司经过一番“恶斗”之后,最终Oracle公司以提供免费使用获得胜利。看起来似乎用户是最大的赢家,其实不然,企业并不是慈善家,所谓的“免费使用”是有条件的,即只准许使用到某个版本为止。现在来看,公司心里非常清楚这个版本即将成为落伍的产品。

商家如此慷慨的理由其实不难看出,即他们知道一个部委项目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意味着使用了某个产品就获得了覆盖整个行业的优势。他们还知道某个产品一旦投入使用,主动权就不再掌握在业主手里,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们懂得这种“产品的依赖性”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是持久的和可靠的,“捷径”最终都会变成“陷阱”。

规范招投标意义重大

所以,1999年对中国的IT业有深远影响的问题,既不是什么大洋彼岸的股票如何飚升,也不是什么微软的官司,而是国内IT业的秩序,这个秩序首先从投招标的规范性开始。今年4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议案,提请审议招标投标法草案。朱总理在提请审方的议案中,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的重大意义,与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利益、保证项目质量、防止招标投标中的腐败现象相联系,是十分深刻的。

不过,立法只是秩序的必要保证。虽然媒体分析当前招标投标活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力度不够,不少单位出于种种顾虑不愿招标或想方设法规避招标;投招标程序不规范,做法不严谨,缺乏专家介入;投招标过程中的不正当交易和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政府机构对投招标活动的行政干预过多,监督不力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清醒地看到投招标活动中的“技术含量”较低和“专家缺席”的现象。

投招标中有政策问题,但说到底项目还是一个技术的和经济的问题。外资的和内资的IT企业之所以“哄抢”政府采购项目和计算机工程项目,最大的好处在于“抓住一条线,可以吃住一大片”。

经过近20年的历程,国内IT应用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前景,然而从反面看,也出现了国内用户盲目迷信品牌的现象,“知名必然是佳品”的念头成为无形中奖励给供货商的财富,甚至变成供货商依此要价的筹码。用户对某些知名供货商的“无限信赖”变成他们傲慢的资本,变成他们可以勒索的筹码。

另一方面,计算机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三边工程”依然严重,“边设计(甚至粗设计)、边实施、边采购”的现象依然存在。可行性论证成为“花拳秀腿”,项目审计成为一种形式。一些大型项目,在设备投招标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应用系统的开发尚未结束,甚至总体方案仍未通过慎密的专家论证。

大家都知道,IT产业的特点是:变化快,投资大。IT产品被人称做“高值易耗品”。但这种现象毕竟不是用户所期望的。因此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商家完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封锁技术细节、夸大产品性能、对关键问题闪烁其辞,其目的在于利用“技术壁垒”制造更多的商业机会。中国有太多的钱被用来当了学费,无数的项目花了大把的资金,买来的不是即将被淘汰的产品,就是不合标准、潮流的“新技术”,有许多连包装都没有拆就永远失去了用武之地。因此如何真正做好IT项目的招标、投标已经是一个关系国家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